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诗句释义:
问:“先儒说:‘圣人之道,必须降低自己以谦卑;贤人之言,则应自我提升。’这如何理解?”
先生回应:“并非如此。这样的话反而显得虚伪。圣人就像天,无处不是天,三光之上的天,九地之下的天,天哪里会自我降低呢?这就体现了‘大而化之’的道理。贤人如山岳,守住其高峻就好了。然而,百仞高的山岳不能引伸成为千仞,千仞的也不能引伸成为万仞,这是贤人并没有自我提升,自我提升就虚假了。”
译文:
对于上述问题,王阳明先生的回复是:
“The way of the sage is to lower oneself. The words of a wise man are to rise up, but not to exalt.”
注释:
- 先儒: 古代儒家学者。
- 必降而自卑: 圣人之道应该谦虚,不自高。
- 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 贤人的言论应该保持谦逊,不应自我提升。
- 如此却乃伪也: 如果这样的说法被认为是真实的,那就虚假了。
- 天: 自然的天,指自然状态或本质。
- 三光之上,天也: 三光是指太阳、太阴和星光,它们都在天空中出现,所以称天。
- 九地之下亦天也: 在大地之下也是天的体现。
- 天何尝有降而自卑?: 天不会因为自身存在而降低自己的地位。
- 大而化之: 指圣人的教导或行为能够影响广大的人。
- 贤人如山岳: 贤人像高山一样稳固和崇高。
- 守其高而已: 保持其高贵的品质。
- 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 百仞高的山岳不能变成更高的山峰,同样地,千仞高的也不能变到万仞高。
- 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这是说贤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或能力而自我提升,如果这样做就是虚假的。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的“心即理”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和内在价值高于外在表现。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贤人是保持其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而不是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成长和提升,而不是外在的成就或地位。此外,这段对话也展示了王阳明对传统儒学观点的批判,他反对盲目的自我提升,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