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先儒讲道:‘圣人论道,必然朴素谦卑。贤人说话,却自我抬高。’这话如何看待?”

先生说:“不对。如果这样就虚伪。圣人就像天,无处不在,在日、月、星之上它是天,在九泉之下它也是天,天什么时候自降身份卑微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贤人像高山大岳,坚守着自己的高度罢了。但是百仞高的山不能自拔为千仞,同样千仞高的山不能自拔为万仞,所以贤人并没有夸耀抬高自己,抬高自己的就虚伪了。”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一篇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其学生陆澄在求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王守仁的回答。该篇作品收录于《王阳明诗文》一书中

陆澄作为王阳明的学生,通过向老师请教如何集中精神,体现了他对于学问和修身养性的重视。陆澄提出了“主一之功”的问题,即如何在面对读书、接待客人等不同情境下保持专注。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回答,强调了心志集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好色好货同样会分散注意力,只要平时能积累义理,内心就会充实,从而无需担心外界因素。这一问答不仅展示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也反映了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是王守仁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研究王阳明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也为后世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窗口。通过对这篇作品的阅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注解

三光,指日、月、星。

九地,指地底。九,数之极也。

大而化,出自《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五章:“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