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现在从事我‘格物’学说的人,大多只限于言论上,更何况从事口耳之学的人,能不这样吗?天理、人欲,其精微之处必时刻省察克治,才能逐渐领悟。现在人们在言谈之中,虽然嘴里讲着天理,不知道心中刹那间藏着多少私欲。私欲暗长但不自知的情况,即使用功去体察尚且发现不了,更何况仅仅空口白说,怎么能全部认识呢?现在只顾讲着天理却不去遵循,谈着私欲而任其留存不知道去除,这怎么是我‘格物’‘致知’的学说呢?后世的学子,顶多也是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部作品:

  1. 作品概述
  • 作者:《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为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所记录的语录,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书时间:该书最初由徐爱提议整理,后经过多位弟子的手抄与增补,最终形成三卷本的《传习录》。这一过程体现了王守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主题意义: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对于“心学”的核心观点,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思想内容
  • 知识学习态度:陆澄提出的问题关于如何专注学习,王阳明的回答强调了“主一”的重要性,即在学习或处理事务时要全神贯注于一事之上,不被其他事物分心。
  • 个人修养:“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这句话表明,如果人的心被外在的事物吸引和占据,便不能专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与“主一”的原则相违背。
  • 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还讨论了立身处世的根本问题,认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不会受到外界恐惧的影响,因为其内心坚定,符合天理。
  1. 学术影响
  • 儒家学派: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传习录》不仅是王阳明学说的集中体现,也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个人修养和内在道德的体现。
  • 文化传承: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传习录》因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影响了无数学者和普通读者。
  • 哲学探讨:《传习录》不仅在儒家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也被广泛研究,成为哲学探索的重要资源。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王阳明言行的书,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