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七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至善是人的天性,天性本来没有丝毫的恶,因此称至善。至善,只是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介绍

《传习录》是一部由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所编撰的哲学著作。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王守仁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在其门人陆澄录卷上中,有许多关于义理讨论的精彩内容。

书中“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8〕‘义理无定在,无穷尽’”这句话揭示了义理的不确定性和无穷性。王守仁在回答陆澄的问题时强调,对义理的理解不应该有固定的终点,而应持续不断地深化和探索。这种思想对于追求知识的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鼓励人们持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

在“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26〕‘有人夜怕鬼者奈何’”中,王守仁通过对话方式解答了陆澄关于恐惧心理的问题。王守仁用平常心面对恐惧,认为这是因为平时未能集义,内心有所欠缺所致。这表明了王守仁提倡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信,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来克服外在的恐惧。

在“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4〕‘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中,王守仁探讨了专注与分心的概念。他通过举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全心投入,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专一。这反映了王守仁认为,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务上。

在“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5〕‘格物无分动静解释翻译。’”中,王守仁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格物并不仅限于静态的观察,而是包括动态的实践中,强调实践是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传习录》不仅是研究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王守仁对义理、知识和修养的深刻见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智慧的追求和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