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
译文
问:“若明白了至善乃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至善所要留存的地方,明白了这些我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急着向外求取,志也就安定了。志定则可摆脱纷扰,不纷扰了就能静下来,静而不妄动就能安,安就能专心致志在至善处。万虑千思,一定是要通过上面这些方法达到至善,这就是思虑达到至善。这样解释是否正确?”
先生答:“大致如此。”
介绍
《传习录》并不是由王阳明弟子所记载的一部作品,而是由王守仁本人撰写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精髓。这部作品是儒家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明代心学的发展。
王阳明,即王守仁,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道德修养和知行合一的追求。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心即理”,主张人的内心即是天理,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天理的境界。这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儒学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记录,收录了他的许多问答和论学书信。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如“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书中还涉及了个人修养、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王阳明对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见解。
《传习录》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哲学理论,还包括了王阳明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批评和改革建议。他在回答门人陆澄的问题时,提到了如何将主一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表明阳明心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更注重于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
《传习录》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明代哲学和儒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实践等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