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七
译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认为学习是效仿先觉们的行为,是这样吗?”
先生说:“学是要学如何‘去人欲,存天理’。若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就会求正于先觉,考求于古训,就自然会下很多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等功夫,然而也不过是去内心之人欲,存心之天理罢了。至于‘效先觉之所为’,则只是说中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件事,似乎专于物外寻找真理。‘时习’,犹如‘坐如尸’,不是专门练习端坐,是在端坐时锻炼这颗心;‘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站立,是在站立时锻炼这颗心。‘说’是‘理义之悦我心’的‘悦’。人心本来就以理义为悦,就像眼睛以色为悦,耳朵以声为悦,只是因为被私欲遮蔽才有不喜欢的时候。若私欲渐去,则理义自通,哪能不高兴呢?”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七》是明代王守仁(字阳明)的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主要收录了他在与学生、门徒讨论儒家经典及个人修养过程中的问答和思考,反映了他对于道德、政治、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王守仁在书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如“知行合一”、“心即理”以及他对当时儒学的批评和改革意见。他的理论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内在修养,提倡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实现道德规范。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批评,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无谓的政治争斗。
书中还记录了他与门徒之间的一些对话,这些对话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例如,在谈到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时,王守仁强调每个人都应当从自己做起,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七》是一部深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是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窗口。
注解
子仁,据陈荣捷先生考辨为冯恩,字子仁,号南江,江苏松江人,阳明学生。
“坐如尸”“立如斋”,出自《礼记·曲礼》:“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