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功夫?”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原,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国英问:“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虽然深切,但恐怕是在听闻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前的方法吧?”

先生说:“‘一以贯之’是孔子见曾子没领会用功的要领才告诉他。求学的人果真能够在忠、恕两个字上用心,难道不是一贯吗?‘一’就像树的根,‘贯’就像树的枝叶。没有根,哪来的枝叶?体和用一体,体没立,哪来的用?说‘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这样说恐怕不全面。”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一篇哲学著作。王守仁,字公明,号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心学”。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主要阐述了他的心性论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后天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的本性。为了恢复人的本性,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修养,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传习录》中的“门人薛侃录 · 十八”可能是王守仁与门人讨论某些问题时记录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涉及到他对于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考。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互联网上的数据库,无法找到具体的“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致的描述: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反省和实践。他强调,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取决于他的内心世界,还取决于他的外在行为。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

王守仁还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质为目标,而非仅仅传授知识。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是一篇探讨人性、道德、教育和知行合一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建议您进一步阅读原著或相关研究资料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注解

国英,指陈粲,字国英,福建莆田人,阳明学生,其余不详。

三省,出自《论语·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贯,出自《论语·里仁》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