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六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时下工夫,慎独是自己独处时所下工夫,可以这么解释吧?”

先生说:“是一个工夫。没事时固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要是不懂得在独知处用功,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虚伪,岂不成了‘见君子而后厌然’。独知处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古人许多诚身功夫,其精神命脉全都在这里了,不隐不现,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这一个功夫。如果把‘戒惧’分到自己不知时的功夫,这慎独的功夫就被弄得支离破碎,就有阻隔了。既然戒惧就是知的功夫。自己如果不知,那又是谁在戒惧呢?那样的见解就要沦落为佛家的禅定断灭之中去了。”

正之问:“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毫无虚假,那么,自己独处时就没有无所思虑的时候了吗?”

先生说:“戒惧也是意念。戒惧的意念从来不会止息。如果戒惧之心稍有放松,不是昏聩,就是起了邪恶的意念。从早到晚,从小到老,要是没有了意念,就是没知觉了,这种情形,便是昏睡,便是槁木死灰。”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其言行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它分为上下两卷,共四十二则。其中,《门人薛侃录·二十六》的内容较为简短,主要涉及了王阳明的一些生活细节以及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在《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六》中提到的“吾尝居于南康,与客饮於竹林之下”,描述的是作者王阳明曾经居住的地方和他在那里饮酒的情景。这里提到了一个地方名称——”南康”,这可能是指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某个地方。

至于具体的细节或问题内容,则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在这个特定的记录中,我们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回答其他关于“传习录”或者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问题。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需求,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我能更好地

注解

正之,指黄宏纲(1492—1561),号洛村,江西雩县人,阳明学生。

除,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