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二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萧惠向先生请教生死之道。

先生说:“明白了昼夜的变化,就明白了生死。”

萧惠又请教昼夜的道理。

先生说:“明白了白天,就明白了黑夜。”

萧惠说:“白天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先生说:“你明白的白天不过是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乱咽地吃饭,行不自觉,习不清醒,一整天昏昏度日,这只是梦中白日。只有时刻存养自己的本心,使之清澈明亮,天理没有片刻中断,才能明白什么是白天。这就是天德,这便是晓了昼夜之道而明白的。还有什么生死的问题弄不明白呢?”

介绍

《传习录》是一部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薛侃等人编辑而成的著作。下面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王阳明”,他提出的“心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习录》就是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它不仅是王阳明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心学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2. 主要内容:《传习录》中收录了众多门人弟子的提问与先生的回答,涵盖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薛侃提出的问题“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中,王守仁回答认为“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反映了王阳明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3. 文学价值:作为一部记录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文本,《传习录》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的语言表达清晰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王阳明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同时,书中的文言文句式典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和文化特色。

《传习录》不仅是研究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明代哲学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注解

昼夜之道,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四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