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关于致知的学说,春天承蒙您再次教诲,已经深知用功之处在哪里了,觉得比以前容易多了。但是我认为与初学的人谈‘致知’,最好还是连带‘格物’,使他们知道下工夫的切入点。本来‘致知’和‘格物’就是一体的,但在初学者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用功时,还是该给他们讲讲‘格物’,这样他们才能懂得‘致知’。”等等。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知晓“致知”也就知晓了“格物”;如果不知晓“格物”,那就是“致知”的功夫还未曾弄明白。我最近写了一封信给朋友,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也给你寄去,你仔细一读自然就全明白了。
介绍
《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五》是王阳明(1472-1529)写给弟子周道通的一封书信。这封信主要讨论了“致良知”和“格物致知”这两个哲学概念。
在信中,王阳明首先阐述了他对于“致良知”的理解。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能够帮助我们分辨是非、善恶。而“致良知”就是要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使内心中的良知得以显现,最终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王阳明又解释了什么是“格物致知”。他认为,“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实现内心的清明。
在信的最后一部分,王阳明对周道通提出了一些建议。他希望周道通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实践这些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同时,他也鼓励周道通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