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
译文
信中说:“在事上磨炼修养。每日不管有事没事,只一心一意地培养本体。如果遇到杂事,或自己动了念头,如此心有所动,怎么可以说没事呢?若依循着这些事情认真考虑,就会觉着道理理应如此,只是看做没有什么事一样,尽我们的本心罢了。可即便这样,仍有处理得好与不好之分,这是为什么?偶尔事情太多了,需要分出先后顺序来处理,每每因为我的才智不足而搅昏头脑。虽极力撑持,但精神早已疲惫。遇到这种情况,难免要经常退下来反省,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能不培养本体。这样做对不对?”
功夫,就你说的而言,也只能是这样做了,但是难免还有些出入。凡是做学问,一辈子也就为这一件事。从小到大,自朝至暮,无论有事没事,只要做这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如果像你所说“宁可完不了事,也不能不培养本体”,就是把做事与存养本体看做两件事了。“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有事情发生,只要尽我们的良知去处理就行了,这就是“忠恕违道不远”。但凡处事唯恐不好了或者是遇到困难患得患失的人,都不过是被毁誉得失所牵累,不能真正地致自己的良知罢了。如果能真正地致良知,就会发现平常所谓的善未必就是善,所谓不善,却恐怕正是受到外在的毁誉得失所累,而自己丢掉了良知吧。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关于心学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答周道通书·四》是一篇讨论如何修养身心、培养道德品质的文章。
在这一章里,王阳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掌握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并从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此外,《答周道通书·四》还涉及了关于“诚意”的讨论,即培养内心的真诚和正直,使自己在言行上保持一致。王阳明强调,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修正错误,以达到内在的纯净和平静状态。
总的来说,《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四》是一篇探讨心学修养和道德
注解
《中庸》第十三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