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此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凡是学者刚懂得要下工夫,就要认识圣人的气象。只有认识了圣人的气象,把它当做准则,脚踏实地用功,才不会走错了路,也才是成为圣人的根本。这样说对不对?”

先认识圣人气象,之前程颐先生这样说,然而也是缺乏要领。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何处体认呢?如果不从自己良知上真切体验,不就成了拿没有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未开光的铜镜去照美丑一样,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圣人的气象怎样才能体认得到呢?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原本与圣人是一样的,如果能认清自己的良知,那么就是圣人的气象不在圣人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了。程颐曾经说过:“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他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此刻,你能讲出在哪里可以“通于道”?“聪明睿智”又是从何处来的?

介绍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道德修养和学问的问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对道德修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他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

王阳明在这篇文章中还讨论了学问的问题。他强调学问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领悟。他提倡“致良知”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可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的这篇文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来实现道德修养和学问的提升。他的思想和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注解

《二程遗书》程颐所言:“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