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寻常人都不明白而必须学而知之呢?中、寂、公,既然属于心的本体,那么就是良知了。现在在心中省察,知无不良,而中、寂、公却没有感觉到,难道良知是超然于体、用之外吗?”
性没有不是善的,所以知就没有不良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之本体,人人都具有。但是良知很容易被物欲所蒙蔽,所以必须通过学习去除这种蒙蔽;而这不会损伤良知本体。知没有不良的,但中、寂、公没有完全呈现,是因为私欲的蒙蔽还没有被完全去除,良知的存养还不够纯正罢了。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运用,又怎么会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呢?
介绍
《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五》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王守仁与弟子陆原静关于“致良知”理论的对话,阐述了王守仁关于“良知”的思想。
文章开头,王守仁首先对陆原静的提问表示赞赏,认为陆原静能深入思考“良知”问题,这体现了他的学识和修养。然后,王守仁开始阐述自己关于“良知”的理论,他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是人天生具备的能力。
在阐述“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详细解释了“良知”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实现“良知”的途径。他强调,“良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道德品质,它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王守仁还强调了“良知”的实践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实现“良知”。
王守仁希望陆原静能够深入理解“良知”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良知”,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