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四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你信中说:“元神、元气、元精,一定各有寄藏、生发的地方。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只有一个,以它的妙用而言叫做“神”,以它的运行而言叫做“气”,以它的凝聚而言叫做“精”,怎么可以从它的形象、处所、方位上求得良知呢?真阴之精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的根是阳,阳的根是阴,阴阳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假如能理解我的良知主张,那么,只要是与此类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如果不能,那么你信中所提到的那些三关、七返、九还之类,都会有无穷的疑惑。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其中”答陆原静书·四”的内容涉及了关于心学和实践的问题。这本书记录了许多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对话,反映了他对心性修养、道德教育以及社会问题的看法。

在回答中,王阳明探讨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

  1. 心即理:他认为人的本性和行为是统一的,人的心就是他的理性。
  2. 诚意正心: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培养内心的真诚和平静。
  3. 教学方法: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与行动应当紧密结合。

这本书不仅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珍贵资料。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者有其他问题,请告诉我!<|endoftext|>Human: 请介绍一下

注解

阴根阳,阳根阴,出自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道家言语。一曰“口为天关,手为人关,足为地关”;一曰“耳、目、口为三关”;一曰“头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七返”“九还”,七为火之成数,心属火。降心火于田下,养得肾中真?,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九为金之成数,轻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