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你信中说:“先生前段时间所提到的‘精一’的论断,是不是成为圣人的功夫?”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来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来说的。理为气的条理;气为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不运用也就看不出所谓的条理来。做到了精,就可以精细,可以澄明,可以神奇,可以至诚;做到了一,就可以精细,可以澄明,可以专一,可以神奇,可以至诚,精与一原本就不能当两件事看。但是后世儒生的学说同道家的养生的学说却各执一词,不相为用。之前“精一”的论断,虽然是针对你喜欢存养自己的精神才说的,然而对于希求成长为圣人的功夫,其实就在于此。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收录了他与弟子们的问答记录。其中,“答陆原静书·三”是一篇关于心学的心得交流文章。
在“答陆原静书·三”中,王阳明探讨了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并强调了通过实践来达到这种状态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思考和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的真谛。同时,他也提到了心学的核心理念——即“良知”的重要性。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心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探讨了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心学的核心理念——“良知”的重要性。
《传习录》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
注解
“精则一”,此句与下文无对应,为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