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你信中说:“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等等。
也许你听了但没仔细思量。良知乃人心的本体,就是前面所讲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开始不开始。人即使生发了贪妄的念头,但此时良知也未曾泯灭,然而若人不知道该时时存养良知,于是有时就会失去良知;人虽然有昏庸闭塞到了极点的时候,其良知未尝不是明亮的,只是人们不能体察它,有时就会被蒙蔽。虽然有时失去了它,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存养它就行了;虽然有时受到蒙蔽,但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体察它就行了。如果说良知也有个发端的地方,那么就是认为它有时不存在,这样说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介绍
“传习录”是明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字阳明)的讲学记录。该书共四卷,分为《大学问》、《传习录·上》和《传习录·下》三部分。其中《传习录·中》主要收录了王守仁与弟子陆澄(字原静,号南野)等人书信往来的对话。
在这部作品中,王守仁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包括心学、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重要观念。他主张“致良知”,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传习录·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对于理解王守仁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