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在用功的时候,感觉心中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心既然是恒久运动的,那么也就没有停下来的片刻。”
这是刻意追求心静,所以就越发地静不下来了。你的妄心本来就是恒动,照心本来就是恒静。恒照则是恒动恒静,天地万物因此就永远运动不止。照心固照,妄心亦照。《中庸》中说:“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就不是“至诚无息”学问了。
介绍
《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写给他的学生陆原静的一封信。这封信主要讨论了关于“致良知”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信中,王守仁首先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心中本来就有一颗良知之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够逐渐发现并实现它。因此,他鼓励学生们在读书、做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求真务实的心,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王守仁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学问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他主张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问的价值,也才能够真正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守仁还对陆原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他希望陆原静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他也鼓励陆原静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注解
《易经·彖传上·恒卦》:“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中庸》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