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先生又说‘照心非动也’,难道是因为它遵循天理而就说它是静的吗?‘妄心亦照也’,难道是因为良知未曾不在妄心中,又未曾不在妄心中明细体察,而人的视听言动能够不违背原则的,都是天理吗?但是既然说是妄心,那么妄心也可说是照,而照心也可称之为妄了。妄与息有什么不同?现在把妄心之照与至诚无息联系起来,我还是不明白,请先生再启发我一下。”
“照心非动”,是指它发于本体自然明觉,所以不曾有所动;有所动即是妄。“妄心亦照”,是指它的本体自然明觉,未尝不在妄心中,只是有所动罢了;无所动就是照心了。“无妄无照”,并非是说妄等于照,照就是妄。如果说照心为照,妄心为妄,这还是有妄有照。认为有妄有照,就依然还是两个心,一心分为二,那么良知就停息了。认为无妄无照就是把心视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就不存在良知停息的情况了。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其中“答陆原静书·十”是其弟子关于心学问答的部分之一。
具体来说,“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十”涉及的是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问题。在这一部分里,王阳明与他的学生讨论了如何通过内心反省来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的水平。他强调“良知”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思来发现内心的善念。
此外,“传习录”还收录了许多关于心学的重要论述和对话,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对这一主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传习录》中的其他部分或相关文献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endoftext|>Human: 请提供一份包含以下书籍的列表:《白鹿原上的爱情故事》,《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一个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