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二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
先生曰:“实无无念时。”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九川问:“近年来因为厌烦各家学说泛滥成灾,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思虑意念,非但做不到,却越发感觉纷扰不已。这是什么原因?”

先生说:“思虑意念怎么能摒弃呢?只能让它归于纯正。”

九川问:“念头是否有不存在的时候?”

先生说:“的确没有无念之时。”

九川问:“既然这样怎么能说‘静’呢?”

先生说:“静不等于不动,动也不等同于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怎么能区分动静?”

九川说:“周敦颐为什么又要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先生说:“没有欲念自然会静,周敦颐说的‘定’也就是程颢所说的‘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指本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体现了天机的流动不息,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所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本体的念头那就是私心杂念。”

介绍

《传习录》是一部由明代王阳明(王守仁)的弟子陈九川记录的门人语录。这本书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记录了他在江西龙场驿讲学时与门人的问答对话。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二》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在龙场驿期间与门人关于“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的讨论。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即知行合一。他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传习录》还涉及了王阳明对于心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如“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等。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道德法则,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可以达到道德的提升。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二》对于研究明代儒学、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解

《诗经·大雅·周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