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九川又问:“用功敛神收心时,如果有声、色出现,还像平常那样听和看,恐怕这算不得是专一吧?”
先生说:“怎么能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除非是槁木死灰,或者是聋子、瞎子。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却没跟着走也就行了。”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儿子在隔壁琅琅读书,他却不知道儿子是勤奋还是懒惰。程颐赞扬他很能持敬。这又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程颐怕是在讽刺他。”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交流内容。其中,《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三》的内容涉及的是关于心学的一些重要讨论。
在这一段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有关心性、良知、诚意等核心概念的探讨。王阳明强调通过内心反省来发现真理,并且认为人的本性和善念是天然存在的,只要能够培养和实践这些内在品质,就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状态。
由于《传习录》的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问题,《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三》可能涉及到对心性修养、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知等主题的讨论。具体的细节和内容可能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及其弟子们的互动。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传习录
注解
《二程遗书》:“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