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诗句】
门人陈九川录·三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译文】
门人说:“我在专心致志地修炼的时候,总是耳边响起各种声音,眼前出现各种景象,就像我平常经常看到听到的那样,这会不会影响我的修炼呢?”
先生回答说:“你怎么能不想这些呢?只有像枯干的树木、死灭的泥土那样,对声音和色彩都不理会,才能专心修炼。但是即使耳朵能听见声音,眼睛能看到景色,也不能被它们所迷惑,不能被它们所带走,这就是专心修炼的态度。”
“以前有个人在静坐修炼,他的隔壁住着一个孩子,正在房间里读书,但他并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勤奋还是懒惰。程颐称赞这个孩子的勤奋。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先生回答说:“程颐恐怕是在批评那个孩子太过于勤奋了。”
【赏析】
这是一段关于修行者如何对待外界干扰的问题。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往往会被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色彩所吸引,这会影响到他们的修行效果。因此,提问者想知道如何才能不被这些干扰所影响。
答案中的“除是槁木死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应具备的心境:就像枯干的树木、死灭的泥土那样,对外界的声音和色彩都不理会,这样才能专心修炼。这是修行者需要具备的一种超脱的境界。
接下来的回答中,“但……便……”这句话,强调了即使听到了外界的声音和看到了外界的景象,也不能被它们所影响。这是修行者需要具备的一种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最后的回答中,“伊川恐亦是讥他”这句话,表达了程颐对于那个孩子的赞赏之情。他认为那个孩子虽然勤奋,但却过于执着于外界的事情,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修行效果。因此,他认为程颐是在批评那个孩子太过于勤奋了。
这段对话反映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和保持专注来克服这些困难。同时,它也传达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修行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