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诗句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一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译文

王阳明先生说:“可惜呀!这句话可以用一句话来领悟,唯一的问题是颜回的事迹就能理解了。只要能了解身体、心灵、意念、知识、外物是一回事。”
陈九川有疑问:“物质存在于体外,怎么能和身体、心灵、意念、知识、外物是一回事呢?”
王阳明说:“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和四肢是身体的组成部份,不是心脏能看见听见说话行动。如果内心想要看见听见说话行动,没有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四肢,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没有心就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心。但是从它充满的地方说叫身体,从它的主宰处说叫心,从心的发动处说叫意念,从意念灵明的地方说叫知识,从意念附着的地方说叫外物,这只是一件东西。意念没有单独存在的,一定要附着在事物的上头,因此要诚意,就随顺事物的所在之处去格正他,去掉私欲而归向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上就不会有蒙蔽而能够实现。这是诚意的功夫。”
陈九川这才释然地解开了多年的疑问。
他又问道:“甘泉县最近也开始采用《大学》古本,认为‘格物致知’相当于‘造道’,又说穷究事物的原理就像挖到洞穴一样深,要亲身体验去达到。所以格物也是到处体会天理;这好像和你的学说逐渐一致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先生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阳明先生关于“心”的理解以及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王阳明先生对“身”、“心”、“意”、“知”、“物”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他认为,身就是我们的感官器官,比如耳朵、眼睛、鼻子和手。心则是我们的思维活动场所,也就是我们的想法和念头产生的地方。意是心的活动状态,而知则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物则是外在的事物,是我们认知和感知的对象。王阳明先生将这五个概念视为同一事物,即“身”。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的身体参与其中时,我们才能看到、听到、说话或行动。如果没有身体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想法和念头就无法产生。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四个概念。
王阳明先生解释了“格物致知”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五官一样对待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一件事物,就应该亲自去体验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太阳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就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学习,而应该亲身观察和体验太阳的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真理。
王阳明先生还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他认为,诚意就是真心实意地去做事,不夹杂任何私欲和杂念。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无所畏惧。这也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身”、“心”、“意”、“知”、“物”的阐述以及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方式。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自我,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真诚和专注。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去接纳新的思想观念并勇于尝试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