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纳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注释:
- 传习录:这是一本记录王阳明思想的书籍。
- 卷下:指的是这本书的下一卷。
- 右南大吉录: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 教约: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 四:这是第四点内容。
译文:
在传授知识时,不在于人数多寡,而在于是否精熟。衡量一个人的天赋和才能,能背诵二百个字的人,就可以只教授他一百个字,这样可以让他的精神力量有余,就不会感到厌烦和苦恼,而是会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口诵心惟,一字一句地仔细品味和反复思考。这样,他的音节抑扬顿挫,心情也会宽松开阔,时间长了,他对义理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聪明才智也会逐渐提高。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精通所学的知识,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感到厌烦和苦恼。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反复学习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逐渐深入,从而提高了他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