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诗句:

  • 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

译文:
先生(王阳明)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学问上的成功,是因为我在学习时用心专一。当时我和别人说‘亲民’这个字不用更改,但他不相信。现在讨论到‘格物’这个词汇也是相近的,但是不需要把‘物’字换成‘理’字,只需还给它一个‘物’字就可以了。”

注释:

  •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一:这是一篇关于王阳明教学实践的描述。
  • 甘泉用功:指在“甘泉”(王阳明讲学处)刻苦努力地学习。
  • 转得来: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
  • 亲民:出自《论语》,意指接近人民、为民服务的意思。
  • 物字不必改:指“亲民”这个理念是古人常用的词句,无需改动。
  • 《中庸》:一本儒家经典,讲述修身治国的道理。
  • 不诚无物:语出《中庸》,意为真诚的人不会缺少任何事物。
  • 物来顺应:语出《大学》,意为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
  • 物各付物:出自《中庸》,意为万物各自有其本性和特性。
  • 胸中无物:语出《中庸》,意思是心中没有杂念和私欲。
  • 格物:指探求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 只还他一物字便是:指将“物”字还给“物”本身,即回归事物本质。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对教育实践的独特理解和方法。他强调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在谈到“亲民”一词时,他坚持认为这一理念不应轻易改变。他还引用了其他经典著作,如《中庸》和《大学》,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他对“格物”的解释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即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非表面现象。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王阳明对于学术和教育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