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这首诗是王阳明(名: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心学”的开山鼻祖。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问:陆子之学何如?”
  • 这句对话表明了两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陆子”指代的是陆王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学”则是指学术或学问。
  1.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 “濂溪”指的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明道”则是程颢,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象山”即指王阳明本人。这句话表达了在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的心学是继承和发展,但与之前的理学相比,王阳明的心学更加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主张”心即是理”,更注重内心体验和直觉。
  1.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 “九川”指的是门人陈九川。这句话描述了陈九川对于王阳明心学的评价。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深入骨髓,如同针刺于肓,非常精细。
  1.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 王阳明回应说,虽然陈九川觉得他的心学精细如针膏肓,但这只是因为陈九川没有用心去体会和实践。王阳明指出,真正的理解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心学的精髓。同时,王阳明也暗示,只有长期用心实践,才能看到心学的真正价值。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强调了心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表达,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理解和领悟。因此,他鼓励门人陈九川去亲身实践心学,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