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诗句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译文

庚辰年(1570年),我再次拜访了阳明先生,并询问他:
“近来我的功夫虽有些许理解,但难以找到一种真正的快乐之处。”

注释

  • 庚辰年:指1570年。
  • 再拜访:表示第二次前往拜访。
  • 功夫:这里指的是学问或修行。
  • 稍知头脑:略微有一些理解,但还不够深入。
  • 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寻找一种真正稳定和快乐的心境或境界有困难。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王阳明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心即是理。他认为人的内心是认识万物、把握真理的最终依据,而外在的知识和理论只是对内心认知的一种引导或描述。因此,王阳明提倡通过直接与自己的良知对话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这里的“功夫”不单指学习或实践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和感悟,以达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直达心灵深处的境界。

译文

曰:“请问如何?”

译文

曰:“请问如何?”

译文

曰:“只是致知。”

译文

曰:“如何致知?”

译文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译文

曰:“只是致知。”

译文

曰:“如何致知?”

译文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注释

  • 只是致知:意味着要通过内心的认知和实践去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 尔那一点良知:是指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天生的智慧或直觉。
  • 是尔自家底准则:良知是每个人自我认知的标准和指南,它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 意念着处:意指心中有所思考或感受时。
  • 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良知能够分辨是非、善恶。
  • 更瞒他一些不得:不应欺骗良知,因为它会诚实地告诉人真相。
  • 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按照良知的指示行事,真实而不虚假。
  • 善便存,恶便去:遵循良知指引的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违背则会导致负面后果。
  •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这里的“真诀”和“实功”都是指通过内心的良知和实践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应用的方法。
  • 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果没有依靠这些内在的、真实的机制和准则。
  • 如何去格物?:如何通过内心的良知去实际探索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 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王阳明认为自己多年来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 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最初怀疑这种方法可能不够完美或全面。
  • 精细看,无些小欠阙:细致观察后没有发现任何缺失或不足之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