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诗句

  •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在虔,指地点或环境,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场合或位置。“与于中、谦之同侍”表明陈九川(字子华)和另一位名叫于中的人以及另一位名叫谦之人一起侍奉王阳明(字文成,号阳明)。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圣人形象或理想。这里的“圣人”可能是指道德的楷模、理想的人格典范。
  • 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这里表达的是人们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反而将自己埋没,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 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王阳明回头看了看于中,并对他说:“你心中原本就是圣人。”
  • 于中起,不敢当:于中站起身,但并没有接受这个称号。
  • 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王阳明指出,即使是普通人也拥有这种特质,何况是像于中这样的贤者呢?
  • 却何故谦起来:为什么于中会表现得谦虚,而不是自信?
  • 却何故谦起来:这是重复的问题,可能是对前一句的强调。
  • 良知在人:人的良知存在。
  • 随你如何,不能泯灭: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良知(即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不会被抹杀的。
  • 虽盗贼:即使小偷小摸的行为。
  • 亦自知不当为盗: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该成为小偷。
  • 唤他作贼,他还忸怩:如果被误称为盗贼,他们会显得不安和羞涩。
  • 只是物欲遮蔽:物欲或物质欲望是导致人们失去良知的原因。
  • 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只要内心有良知,它就不会消失。
  • 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比喻说,云遮挡了太阳,太阳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不见。
  • 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于中如此聪明,连其他人都难以超越他。

译文

  1.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在虔这个地方,陈九川和于中以及谦一同侍奉着。
  2.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每个人都心中有一位圣人的形象或榜样。
  3. 只自信不及:人们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4. 都自埋倒了:这表示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优点或才能埋没。
  5. 顾于中曰:王阳明回头看着于中。
  6. 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的内心深处原本就具备圣人的品质。
  7. 于中起,不敢当:于中站了起来,但他并不接受这个赞誉。
  8. 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即使是普通大众也有这样的品质,更何况于中这样杰出的人物呢?
  9. 却何故谦起来:为何于中会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10. 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这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强调于中具有普遍的价值。
  11. 却何故谦起来:再次提到为什么于中会谦虚地接受。
  12. 良知在人:人的良知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13. 随你如何,不能泯灭:不管外界情况如何变化,良知(内心的道德信念)都不会消失。
  14. 虽盗贼:即便小偷小摸的行为。
  15. 亦自知不当为盗: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应从事偷窃。
  16. 唤他作贼,他还忸怩:如果别人错误地称他为盗贼,他会显得不安和羞愧。
  17. 只是物欲遮蔽:物质欲望是导致人们失去良知的原因。
  18. 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只要内心有良知存在,它是不会消失的。
  19. 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就像云遮住了太阳一样,太阳并不会因此消失。
  20. 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于中这么聪明,其他人难以超越他的智慧。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王阳明关于人性与自我认识的观点。他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内在品质,即使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不能失去这些宝贵的内在素质。王阳明通过这个故事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伟大品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识到并发挥这些优点。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