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赏析。“先生曰”四字是全诗的起头语,点明此乃王阳明先生的言论,表明这是先生的教诲之言。“看得透彻”四字,说明阳明心学注重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两句是说,对于各种言论,只要用心去体察、去辨别,就能分清真伪,识别是非,不受蒙蔽。“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一句是说,凡是合乎自己心意的,就是对的;不合自己的心意的,就是错的。“如佛家说‘心印’相似”一句是说,这就像佛教所说的“心印”,也就是禅宗所讲的“心传”、“心印”,都是指心传心,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思。“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一句是说,这就像试金石、指南针一样准确无误,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所以整首诗的意思是:先生认为这些道理已经领会得十分透彻了,面对各种言论,都能分辨其真伪,辨别其是非,正如佛教所说的“心印”一样准确无误。
【答案】
译文:
先生认为这些道理已经领会得十分透彻了,面对各种言论,都能分辨其真伪,辨别其是非,就像佛教所说的“心印”一样准确无误。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与友人陈九川对话中说的一段话。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区分是非,辨别真假,是因为人的“知”是有选择性的,只认识那些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物。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尽知,因此,人的认识必须有所取舍,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这种有选择地吸收知识的方法,被称为“格物致知”。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体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他认为这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说:“致良知即是事上磨炼。”“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所说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实践”,即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致良知”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过程。他说:“格物致知即是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之事。”他认为,只有经过“格物致知”的精神修炼,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境界。“诚意正心”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修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