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诗句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 注释:这里询问的是陈九川对于“致知”这一理念的理解或体验。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 注释:陈九川表达了他与以往不同的认识,并指出自己在过去总是无法掌握到事情的恰到好处之处,但现在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 注释:先生(王阳明)回应了陈九川的观点,认为两人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先生刚开始讲解的时候,认为陈九川只是感觉轻松容易,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其深层的含义和价值。但经过反复思考和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精髓。先生进一步强调,这种理解和体会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不断发现其中的新意和深层次的价值。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 注释:在对“致知”一词的解释中,先生再次强调了这个词的重要性和意义。他认为“致知”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境界。通过深入理解“致知”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受外界干扰和迷惑。先生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进一步强调这一点。

译文

先生提问:“你对‘致知’的理解如何?”

  • 陈九川回答:“我感觉与我以往的理解不同。以前我一直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关键点,但现在我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先生回应:“你的认识与我讲授的方法不同。最初我向你讲解的时候,你觉得很容易,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只有当你深入学习和体会后,才能逐渐体会到这其中的奥秘和智慧。”

先生继续解释:“‘致知’这两个字确实是千年来圣贤们传承下来的重要秘密。当你真正理解并领会了它之后,你会发现‘即使历经百世,也等待不来圣人的出现而不会感到困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