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是日俱有省。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四
译文
问:“静坐用功时,特别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正在收敛;但若有事发生又被打断了,马上就起了个念头在具体事上省察;事过之后又去寻找原来功夫,这样就总是觉得内外连不成一体。”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对‘格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心哪里会有内外呢?比如说你现在和我在这儿讨论,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专心听和说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贯通的,哪里需要又起一个念头?人必须通过具体事上的磨砺,对做学问才是有益的。如果只是一味好静,那么一旦遇到事就会乱了方寸和头绪,始终不会有长进。那种求静的功夫,表面看似乎有所收敛,其实是放任自流。”
后来在南昌时,九川又和于中、国裳讨论心内心外的说法,他们也认为格物应该分内外,只是要内外一起用功,不可有间隔而已。就这个问题,九川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功夫与本体不可分离,本体是不分内外的。只不过是后来世人做学问分出了个内外,于是就丧失了本体。现在正是要讲明功夫不要分内外,这个才是本体的功夫。”这一天大家都有所省悟。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四》是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的著作。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这本著作中,王阳明详细记录了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心即是理”的观点,认为心即是宇宙之理,是万物的根源。此外,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知识和行动应该紧密结合,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王阳明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王阳明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独特见解,对于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注解
于中,据陈荣捷先生考证,此人为夏良胜,字子中。曾因谏阻武宗南巡而罢官,与陈九川过从甚密。
国裳,指舒芬(1484—1527),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阳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