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七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在虔州时,我和于中、谦之陪伴先生。先生说:“每个人内心里都藏着一个成为圣人的可能和愿望,只是因为不自信,就都被湮没了。”先生接着对于中说:“你的胸中原本是有圣人的。”

于中赶紧站起来说:“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自己本来就有的,为何要谦虚推辞呢?”

于中赶紧又说:“确实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于中你呢?为什么要谦让呢?这是谦让不得的。”

于中于是就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自在人心,随你怎么变化都不会被泯灭,就算是盗贼,他也明白自己不应该去偷窃,你说他是贼,他也会羞愧不好意思的。”

于中说:“那只是良知被物欲给蒙蔽了。良知依旧在人的心中,不会自己消失。这就如同乌云蔽日,而太阳并不会因此而真的消失。”

先生说:“于中如此聪明,别人的见识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门人陈九川录·七》是一篇关于心学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章中,王阳明谈到了“良知”的概念,并强调它的重要性。他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道德判断力或智慧,无需通过外物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观点与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有所区别,因为它更加强调内心的自我反省和实践。

此外,《门人陈九川录·七》还提到了“心即理”的思想,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之本源,而“理”则是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律。这种哲学观点强调了内在的道德力量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并对后世的心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门人陈九川录·七》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人性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