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六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庚辰年前往虔州,再次见到先生,问:“最近,我做功夫虽然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总难找到个稳当快乐的地方。”

先生说:“你只是一味地在心上寻求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个诀窍。”

九川问:“请问是什么诀窍?”

先生说:“就是‘致知’。”

九川问:“怎样致知?”

先生说:“你的那一点良知,就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明白正确,错误的就明白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实实在在地遵循着良知去做,是善就存养,是恶就除去,这样是何等的自信快乐啊!这些就是‘格物’的诀窍,‘致知’的真功。如果不靠这样的真知,又怎么去‘格物’呢?我也是近几年才领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刚开始,我还犹豫依照本心恐怕还有不足之处,但经过仔细体悟,自然发现并没有一丝缺陷。”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门人陈九川录·六》是一篇关于心学的重要篇章。

这篇记载了陈九川向王阳明请教的心性问题。王阳明在回答时强调“良知”是人心固有的善念,并指出人们常常被私欲所蒙蔽,无法发现真正的良知。他进一步解释说,“良知之明,在人者无间于昏晓”,即良知的光明时刻都在我们身边。

王阳明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圣贤只是平常心。”这表明他认为圣人的境界并不是通过刻意修行才能达到的,而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因此,人们只需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纯净,就能接近至善至美的境地。

总的来说,《传习录·门人陈九川录·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