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关于格致的学说,明确指出应随时格物来致良知,那么良知是一事一物良知,不是全体的良知,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心如天、如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常被私欲阻碍,使得天的本体就迷失了;内心的天理无穷无尽,原本是个深渊,只因为私欲的阻塞,深渊的本体才迷失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去除干净,本体才能恢复,就仍是天和渊了。”
先生又指着天说:“比如你看到的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面回顾所见的天,也是光明的天。只是由于许多房子墙壁遮掩,就看不见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墙壁,总还是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四周的天就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见,一事一物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也就是一事一物的良知,都是一个良知的本体。”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是王阳明在晚年时,由弟子记录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主要探讨了心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他强调,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心所生,心是一切的根本和起点。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他强调,一个人应该在行动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王阳明还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就必须要有真诚的心,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真诚和诚实。他强调,一个人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努力改正它们。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一》是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次总结和提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注解
《中庸》第三十一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