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诗句解析及翻译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黄以方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认为先生关于“格致”的学说,主张通过“随时格物”来达到知识的积累,但这种知识仅是片段的、局部的,如何能够达到像“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这样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这里询问的是先生对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看法。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先生回应黄以方的问题,解释说人的心(即天、渊)的本体是无限宽广和深邃的,原本是完整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但是当私欲(障碍)出现时,天性和潜能就被遮蔽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追求良知(理),清除内心的障碍和堵塞,才能恢复心的本来面目,达到真正的天性和潜能,实现如同“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
先生用比喻的方式进一步解释。他说当我们面对天空的时候,看到的是清晰可见的“昭昭之天”,但是当从四周看时,同样只是清晰可见的“昭昭之天”。这是因为周围有许多建筑和障碍物遮挡了天空,使得我们不能看到天空的全部。如果把这些建筑物和障碍物都移走,那么天空就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就像我们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只有去除一切阻碍和偏见,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真理。
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先生强调了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关系。他说我们不应该说眼前的天空是“昭昭之天”,因为外面的天空也是“昭昭之天”。这表明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是同一个宇宙、同一个天地。因此,无论是局部的认知还是整体的认知,其实都是对同一个本体的理解。这就是先生说的“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赏析
这段对话深刻体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中关于“心即理”和“良知”的核心观点。阳明认为人的心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智慧,但常常受到私欲的束缚而被遮蔽。要实现真正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必须清除这些外在的障碍,回归内心的真实状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宇宙万物的紧密联系,从而实现从个体到全体的认知转变。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的整体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