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翻译:
在虔州即将返回时,门人陈九川录了一首诗来告别先生:“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王阳明)说:“如果你没有学习这些学问,你怎么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呢?‘好恶从之’是从什么中来的?”
敷英(张敷英)在座席上回答说:“确实如此。我曾经读过先生的《大学古本序》,但是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等到我听了他的讲解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了解其中的一些大意。”
注释:
- 虔州: 这是明代的一个地区,王阳明在此处准备前往北方的其他地方。
- 别先生: 在这里是指告别先生(指王阳明)。
- 良知何事系多闻: 良知是人的本性之一,不应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或影响。这里的“多闻”可能是指广泛地接触各种事物。
- 妙合当时已种根: 这可能指的是在适当的时候(如年轻时),就已经在心中培养了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和认同。
- 好恶从之为圣学: 这里提到“好恶从之”,意味着应当根据内心的感受和判断来行事,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或社会的标准。这种态度被认为是圣人的行为准则。
- 将迎无处是乾元: “将迎”通常指迎合或追随,而“乾元”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能是强调一种超越常规、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 敷英: 张敷英,一位参与对话的门人。
- 古本序: 这可能是指王阳明早期的一篇关于《大学》的论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学习和实践“良知”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广泛的知识(多闻),而是在于理解并践行良知,即内心的道德和原则。通过“好恶从之”的态度,王阳明强调了个体的内在价值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王阳明教学时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