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翻译:

在虔州即将返回时,门人陈九川录了一首诗来告别先生:“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王阳明)说:“如果你没有学习这些学问,你怎么会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呢?‘好恶从之’是从什么中来的?”

敷英(张敷英)在座席上回答说:“确实如此。我曾经读过先生的《大学古本序》,但是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等到我听了他的讲解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了解其中的一些大意。”

注释:

  • 虔州: 这是明代的一个地区,王阳明在此处准备前往北方的其他地方。
  • 别先生: 在这里是指告别先生(指王阳明)。
  • 良知何事系多闻: 良知是人的本性之一,不应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或影响。这里的“多闻”可能是指广泛地接触各种事物。
  • 妙合当时已种根: 这可能指的是在适当的时候(如年轻时),就已经在心中培养了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和认同。
  • 好恶从之为圣学: 这里提到“好恶从之”,意味着应当根据内心的感受和判断来行事,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或社会的标准。这种态度被认为是圣人的行为准则。
  • 将迎无处是乾元: “将迎”通常指迎合或追随,而“乾元”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能是强调一种超越常规、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
  • 敷英: 张敷英,一位参与对话的门人。
  • 古本序: 这可能是指王阳明早期的一篇关于《大学》的论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学习和实践“良知”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广泛的知识(多闻),而是在于理解并践行良知,即内心的道德和原则。通过“好恶从之”的态度,王阳明强调了个体的内在价值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王阳明教学时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