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问曰:“何如?”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二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圣人也是学而知之,普通人也是生而知之。”
九川问:“为何这样说?”
先生说:“良知人人都有,圣人也不过是保全得好不被障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会不停息,这也是学习,只是‘生知’的成分比较多,所以称“生知安行”。天下的人在孩提时都具备良知,只是障碍、遮蔽太多,然而,那本体的知难以泯灭,即便求学克治,也只是依循良知进行的,不过,‘学知’的成分多,所以称之为‘学知利行’。”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二十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后世尊为阳明先生,在晚年的一篇书信体散文。这篇作品记录了他在绍兴期间与一位名叫陈九川的门人讨论学问、修身养性等话题的经历。
王阳明在信中阐述了他对于“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解,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先天的善良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良知”。而要做到“致良知”,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去发现并发挥自己内心中的这种良知,使之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王守仁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与行动必须紧密结合,不能有所偏差。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也才能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二十一》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王阳明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注解
《尚书·虞书·皋陶谟》:“无教佚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