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八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曾经说:“一个人只要能喜好善像喜好美色,厌恶恶像厌恶恶臭那样,就是圣人了。”

黄直刚刚听先生说时,觉得很容易,后来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功夫其实很难。比如心里的念头虽然知道喜欢善、厌恶恶,然而不知不觉就会掺杂进别的东西。稍有掺杂,就不是好善如同喜爱美色,憎恶如同讨厌恶臭了。如果能实实在在地喜好善,那么就没有一个念头不善了;如果能实实在在地厌恶恶,那么就没有一个念头涉及恶了。如此怎么会不是圣人呢?因此,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字而已。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是一部记录其言行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八》章的内容涉及心学的发展与实践,特别是关于“知行合一”的重要论述。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八》中,王阳明讨论了如何通过内心体验来理解事物,并强调了知识(知)和行动(行)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心之良知即是事事物物的至理”,这表明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应当基于内心的真诚。

王阳明的观点认为,通过内心体验来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体现这种理解和信念,是实现个人完善和提升社会伦理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心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endoftext|>Human: 请帮我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健康饮食的文章。
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