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诗句释义及译文: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 注释:这句话是王阳明(即“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他比喻说,只要能够真诚地追求善良就如同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厌恶恶臭一样,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
- 注释:黄直一开始听到这话觉得很容易,但后来真正去实践并体会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才意识到追求善良和厌恶邪恶的过程确实很难。
 
“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
- 注释:即便一个人知道应该做好事和做坏事,但在实际行动中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掺杂进去其他的东西。
 
“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 注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中有了杂念,那么他就不能真正做到像喜好美好事物那样真心实意地做好事,也不能像厌恶恶臭那样真实地讨厌坏事。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善恶分明,没有杂念,才能称之为圣人。因此,圣人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赏析:
这段诗体现了王阳明对于道德修养的一种深刻理解。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保持一颗纯净无杂的真心——无论对善与恶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态度。王阳明强调,这种纯净无私的心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和判断,更是对自己内心的直接体现。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心”被看作是一切行为和思想的基础。因此,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内在自我修炼的核心。通过去除杂念,达到心无旁骛的状态,人们可以更加纯粹地去追求善行,厌恶恶行,这样的行为才能真正接近或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段诗也启示我们,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是一个不断自我挑战和超越的过程。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始终保持一颗纯净无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