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原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译文】
  
提问:“先生曾经说过,善和恶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善与恶是相互对立的,就像冰和炭一样相反。那么,为什么说它们只是同一事物呢?”
  
先生回答说:“最完美的人,是心灵的本质。只要本质稍有偏差,就成为了恶。不是有一个善,然后又有另一个恶来相对立。因此,善与恶只是同一事物。”
  
直因为听了先生的讲解,便明白了程子所说的“善本来就是性质,恶也不可以完全不称之为性”的观点。又说:“善与恶都是天理。被叫做恶的人,原本并非真的恶,只是在本性上过于或不及。”他的说法都没有可疑之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哲学中的几个核心观念:一是关于善与恶的统一性,认为善与恶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二是关于人性本善的观念,即人的本性中本来就包含了善的成分;三是关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认为虽然人的欲望可能会偏离天理,但并非完全是恶的。
王阳明的这些理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对于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说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在诗歌中,王阳明通过对“善”、“恶”的解释,表达了他对道德和人性的理解。他认为善和恶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人性本善的信仰,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中还引用了程子的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王阳明的学说的权威性和正确性。程子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传达给了读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他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