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先生曰:“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这首诗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主要讨论了动静、儒释之间的关系。诗中王阳明回答了黄直关于“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的问题。
- 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答:“动静只是一个。”
 
这句话的含义是儒家和佛教都强调“静”,但它们对“静”的理解不同。儒家认为“静”是存天理的表现,即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的一种平和、清明的状态。而佛教则认为“静”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回归内心平静的方式。王阳明的回答指出,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认为“静”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在儒家看来,三更时分的宁静与释教的宁静并无差别,都是通过内心修养实现的平和状态。
- 问:“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
答:“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动静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无论是三更时分的静谧,还是应对事务时的心态,都是遵循“天理”。这种理解使得王阳明对儒家和佛教的看法产生了共鸣,认为两者在根本原则上是相通的。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能理解并实践动静统一的智慧,即使是佛教中细微的偏差也不会被忽视。
-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光明的土地,那就是“良知”。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发掘出这片土地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升华。同时,他也倡导将儒家的“天理”与佛教的“佛性”相结合,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这种融合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