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二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先生:“近来用功,也颇感妄念不会再滋生,但心里感觉依然一团黑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它光明?”

先生说:“刚刚开始用功,心里怎么会立见光明呢?这就像奔流打旋的污浊浑水刚注入水缸静止下来,此时肯定还是浑浊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澄清,水中的渣滓才会沉淀,又会成为清水。你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经过长时间的存养,那份黑漆漆的感觉中自会现出光明。如今若要它立刻见效,只不过是揠苗助长,就做不成功夫了。”

介绍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二》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一篇讲学记录,属于“心即理”派的重要文献。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心即理”这一哲学思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天理的体现,只要内心遵循“良知”,就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二》记录了王守仁在与门人黄修易等人讨论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见解。这些记录不仅体现了王守仁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阐发,也展示了他在教育和讲学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二》中,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与实践不可分割,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此外,他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内心的善良和正义,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二》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如“慎独”、“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这些都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习录·卷下 ·门人黄修易录·二》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文献,它为我们了解王守仁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