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心就是空荡荡的,不知是否还需要存养一个善念?”
先生说:“既然已经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此时心已经恢复了本体。这就像阳光被乌云所遮蔽,当乌云散后,阳光又会重现。如果恶念已经去除干净,而又刻意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再点一盏灯。”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修易录·一》是一篇关于王阳明对心学理论进行阐述的文章。这篇作品详细地探讨了“良知”、“致良知”的概念,并强调通过实践来实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良知是天理的本体”,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不需要外力去证明或提升其价值。他进一步解释说,真正的智慧在于自我省察和反思,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事物来验证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篇作品强调了心学的核心理念——“致良知”的重要性,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省,达到内心的清明和平静状态,从而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它反映了王阳明对人性本善以及自我提升的理解,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