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诗句】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译文】
  
黄勉叔问道:“当内心没有恶念存在时,内心是空洞而寂静的,但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个善念呢?”
【注释】
- 黄勉叔:此处指提问者。
 - 心无恶念时:指没有恶念在心中存在。
 - 此心空空荡荡的:形容内心空虚,寂静如空。
 - 知亦须存个善念否:意为即使知道不应该有恶念,但也应当保留一个善念。
 - 先生(王阳明):此处指提问者的老师,即王阳明。
 -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既然已经去除恶念,那么就是恢复心的本来面目了。
 - 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阳光被云朵遮挡,当云层散去之后,阳光再次出现,比喻事物受到阻碍后消失再出现。
 - 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如果恶念已经消除,还需要保留一个善念,就像是在阳光中再添一盏灯,意味着在光明中继续维持一份光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内心修养的思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王阳明阐述了“心即理”的思想,即认为人的内心就是天理的体现。他提出去除恶念,恢复内心的清净与本然状态,就如同太阳被乌云遮挡后又重新出现一般。同时,他强调即使在内心没有恶念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保留善念,因为这是保持内心平衡和清明的必要条件。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