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五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曾说:“佛教不执著于‘相’,其实却执著于‘相’;我们儒家对于‘相’执著,其实却对‘相’不执著。”

学生向先生请教其中的含义。

先生说:“佛教徒怕父子亲情相互拖累,就逃脱了父子亲情;怕君臣忠义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君臣忠义;怕夫妻情分相互拖累,就逃脱了夫妻情分。这都是因为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才要逃避。像我们儒家有父子关系的,导之以仁爱;君臣关系的,导之以公义;夫妻关系的,导之以礼节。什么时候有过执著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介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黄宗羲所记录的,其中包含王阳明对于其学问、思想与人生哲学的一些阐述和讨论。在《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五》中,黄宗羲记载了王阳明关于“格物致知”和“心即理”等核心思想的论述。

  1. “格物致知”:王阳明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方法。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实践和体验得来的。这种实践包括观察自然现象、处理事务等,旨在培养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理解力。

  2. “心即理”: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主张人的心即是天地万物的道理所在。他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宇宙间普遍的道理。通过认识和实践这个“心”,可以发现和实现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提升。

  3. “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知识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而真正的智慧则是将知识应用到具体行动中的实践能力。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诚意正心”:王阳明认为诚意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关键。诚意指的是内心的真诚和坚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正心则是指保持内心清净,去除杂念和偏见,以达到心灵的纯净。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王阳明的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五》为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强调通过实际的行动来理解和掌握道理,以及通过真诚和纯净的内心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注解

相,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