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四

问“有所忿鉣”一条。
先生曰:“忿鉣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鉣,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鉣,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鉣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就《大学》中“有所忿鉣”这一说法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罢了。一个人在愤怒时,如果多一分意思,就是愤怒得过了,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愤怒,心就不能中正。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的本体自然就廓然大公,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平和了。例如,在外面看见人打斗,对于那个无理的,我心中也会很愤怒。但虽然愤怒,但我心坦然,不曾生过多的气。现在对人有愤怒情绪,也应该如此,这才为中正平和。”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十四》是明代王阳明所著的一本著作。这本书记录了他在江西南安等地讲学时与弟子们的问答,主要讨论了儒家经典、修身养性、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主张”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真理。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十四》中,王阳明详细论述了他的”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而实践也必须以知识为指导。他还提出了”心即是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道德的,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十四》中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如孝、悌、忠、信等,这些都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在这些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