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我教人致良知,要在格物上用功,它是有根基的学问,日增月长,时间越长就会越觉得精通和明白。世儒教人到每件事物上去格求,那是没有根基的学问。当其壮大兴盛时,虽能暂时修饰表面,即使有闪失也看不出,等时间久远了门庭衰落了,最终会支撑不住。这就像没有根的大树被移栽到水边,短时间内树虽生气勃勃,但终究是要枯萎而死的。”
介绍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三》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文献主要记录了王阳明与门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他对各种问题和观点的解答。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陆王心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心学方面有极高的地位。他的学说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不仅阐述了自己的心学思想,还对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评论。这些对话和评论反映了他在哲学、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思考。例如,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朱熹的理学也有所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传习录》还记录了一些关于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的建议。王阳明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律,认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他还提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巧,如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应对困难等。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著作,它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