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不是事事都要如此呢?”
先生说:“当然应该事事如此,只是要有一个主宰才行。义,就是良知,明白了良知是主宰,才不会执拗。这就像接受别人的馈赠,有今天应该接受而改天不该接受的情况;也有今天不该接受而改天接受的情况。你要是执拗地认为今天该接受,就什么都收下;今天不该接受,就什么都不接受。如此就是‘适、莫’了,也就不是良知的本体。这怎么能称作义呢?”
介绍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了他在与弟子们讨论学问时的心得和见解。这部作品主要体现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心学”观念。
在《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中,王守仁首先阐述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心就是万物之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强调心是万物的主宰,万事万物都来源于心,而心又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种观点强调了心的重要作用,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王守仁还在这部作品中探讨了知行合一的问题。他认为知行不能分离,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他鼓励人们在行动中追求真理,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他还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不仅体现了王守仁的心学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注解
《论语·里仁》第十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