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这首诗出自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注释,以及对其内容的赏析。

原文: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

没有固定的准则,也没有固定的标准。

解析:

“无适也”指的是没有任何固定的原则或标准,强调事物本身没有既定的方向性。“无莫也”同样表示没有绝对的标准,意味着事物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界限。

赏析:

这一部分反映了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世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因此,人们不应该固守于某种固定的观念或方法,而应该灵活应对,顺应事物的自然流动。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原文:

事事要如此否?

翻译:

这样处理事情是否合适呢?

解析:

这里的“事”指代的是日常的具体事务。问题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疑问,即按照这样的标准处理事务是否妥当。

赏析:

王阳明认为,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良知为准绳,而不是拘泥于常规或固有的模式。他鼓励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超越传统的束缚,寻找最符合内心良知的解决方案。

原文: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

翻译:

先生说:“固然需要事事如此,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认识到它的实质。义就是良知,明白了良知的本质,就不会有所执著。”

解析:

王阳明在这里强调了“识得个头脑”的重要性,即理解事物的本质或核心。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根本性质时,才能避免陷入无谓的执着。

赏析: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通过内省来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知,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知存在,只要能够发掘并运用这种内在的智慧,就能够超越外在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

原文:

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翻译:

就像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样,有些东西今天应当接受,但将来却不必接受;有些东西今天不应当接受,但将来却应当接受。如果你执著于今天应当接受的东西,就会无条件地接受;如果你执著于今天不应接受的东西,就会拒绝。这就是所谓的‘适’和‘莫’,并不是良知的本性。如何称呼它为‘义’?

解析:

这里用了一个类比来解释良知与“适”、“莫”的区别。王阳明认为,“适”和“莫”都是相对的,它们并不构成真正的道德判断。真正的良知应该是无条件的接受和拒绝,不受时间的限制。

赏析:

通过对“适”和“莫”的阐释,王阳明展示了他的辩证思维和对道德实践的深刻见解。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超越时间和情境的限制,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这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