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诗句: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
译文:
一位朋友经常容易激动地指责他人。
注释:
- 一友:指的是一位朋友。
- 常易:经常容易。
- 动气:激动、发怒。
- 责人:指责他人。
- 先生:此处指王阳明(王守仁),是这首诗的作者或注解者。
- 警之:警告他。
- 学须反己:学习需要反省自己。
- 若徒责人:如果只是责备别人。
- 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
- 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反省和理解人性的文章。首先,作者批评了一位朋友容易激动地指责他人的行为,然后指出了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即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接着,作者以舜的故事为例,说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反省自己时,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化他人。最后,作者告诫这位朋友,今后不要再去论人之是非,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我反省上,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养。这篇文章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应持有的态度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