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
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译文:
问:“‘生之谓性’,告子也说得对,孟子又如何否定它?”
先生回答:“这确实是性,但告子只看到了一方面,不了解它的全貌。如果了解它的全貌,那么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来说。”
又说:“普通人随意地谈论和行为,都声称这是按照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说的‘生之谓性’。然而却存在偏差。如果了解了它的全貌,按照我的良知来表达和行动,就会是恰当的。然而良知也只是通过言语和行动体现出来的,怎能以外在的气或行为为依据,另外去行动或说话呢?
因此说:‘论性不论气,不全面;论气不论性,不明了。’气也是性,性也还是气,但需要明确认识这一点。”
注释与赏析:
“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注释:这里的“告子”指的是孟子之前的学者,名墨翟(墨子),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而“生之谓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的基本讨论之一。
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人之初性本善,而非后天环境所塑造,这与告子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形成了对比。孟子通过这句话反驳了告子的人性本恶论,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
注释:这里“头脑”是指理解事物的核心或者本质。
赏析: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是善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深入了解其本质,就可能会误解或偏离真理。他强调要深入到人性的本质中去理解和把握。
“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
注释:这里的“过差”可能是指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赏析:孟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深入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才能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使行动和言论更加恰当和正确。
“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注释:这里的“故”表示总结或结论的意思。
赏析:这句话是孟子对于人性和气质关系的总结性阐述。他认为,讨论人性时不应忽视气质的作用,同样讨论气质时也不应忽视人性的本质。只有明确了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性。